如何采写好企业社会新闻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诺大的社会中开元体育,企业也可堪称为社会主体中活跃的细胞之一,因此,发生在企业里的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的新闻我们称之为企业社会新闻。企业社会新闻是企业众多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读者关注的新闻题材之一,为读者喜闻乐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采写好企业社会新闻?下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报道社会新闻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社会新闻,没有发现和采好企业社会新闻素材,再好的记者也是无从下笔的。新闻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夸张。然而新闻的真实性的原则就决定了要想写好企业社会新闻,就必须占有较真实而又丰富的第一手社会新闻素材,因此,发现、采好企业社会新闻是报道好企业社会新闻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采好企业社会新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新变化。过去那种“好女不嫁石油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的陈腐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石油人的保健意识和消费意识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2000年3月24日《大港石油报》刊登的题为《全民职工加入打工族》的消息。说的是岗南第二物业公司向天津开发区输出首批员工的事。从这则新闻上看,说明了国有企业转变了只靠油吃饭的历史,积极开拓非石油市场,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这足以说明企业改革后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记者正是通过这一生活的新变化发现了这条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新闻。
例如:1999年8月23日《新疆石油报》刊登的眉题为《痴恋资源保护 30栽终结硕果》、主题为《马国栋获国际金奖》的消息。消息介绍的是新疆油田管理局退休职工马国栋致力于《液压分级固井接头》的研究终获金奖的事。这条新闻写了马国栋从设想到研究,又从研究到反复试验的历程,记者从马国栋一次获奖发现了他痴迷研究资源保护工具的线索,由此,写出了这条企业人物新闻。
例如:60年代刊登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突发性事件。记者发现这一新闻线索后,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写出了这篇长篇通讯。写的是广大居民为抢救公路建设工地食物中毒的六十一名民工,所表现出来的主义思想和风格。
例如:2007年6月14日搜奇网刊登的题为《少女得怪病 腿粗两尺一》的奇闻,写的是家住江苏徐州的23岁少女王程,7岁时突然右腿变粗,两年后左腿也粗起来,而且越来越粗,粗得吓人。因此,记者抓住这一奇闻线索,经过采访写了这篇消
美国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因此,作为记者和通讯员,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要像一条警觉的猎犬,像一只扑腾的灵猫。如果整天闭着眼懒洋洋地在那儿打盹,恐怕什么也干不成。可以说,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保持新鲜感,就要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和一些异常
例如:2006年3月6日《吉林石油报》四版刊登的题为〈吉林油田效益好 测井职工乐事多〉的稿件。作者抓住职工生活中几个变化,说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新闻事实新鲜感人,一乐,春节不在家里过,天南海北去玩乐;二乐,孩子结婚不用愁,彩灯花烛映新楼;三乐,分得新居又一间,男女老少尽欢颜。从这三个小故事看,作者就是从新鲜感中抓到的新闻事实,可见功底不一般。
采访新闻,一定要深入现场,力求做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做,一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二是新闻现场感的要求。
日本一位著名新闻记者认为:“记者是为了寻找新闻线索和采集材料而忙碌的人,他们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了攀上山顶,必须迈开自己的双脚,用自己的脚去寻找。”这跟我们常说的“新闻是脚写出来
例如:2006年10月23日〈吉林石油报〉四版头条刊登的眉题是:〈新民采油厂企业文化再现亮点〉、主题是:〈班车上员工享受文化大餐〉的新闻,这条新闻文字简练、现场感强,自始至终把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能够亲自感受班车文化的氛围。说明了作者求实态度。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变动的事实。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因此随时随地都会有新闻发生,新闻
例如:2007年7月2日《吉林石油报》油城万象栏目里刊登了题为《5000元项链冲入下水道急坏刘女士 马葫芦工奋力打捞转忧为喜》的新闻稿件,这篇稿件就是记者在身边发现的普通社会新闻,虽然事小,却反映了马葫芦工的精神风貌。
一般来说,新闻要抢。但是也不绝对,有些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内容,可以不抢。有时偶尔发现一个新现象,还需要更深入地采访,还需要理一理,想一想,有的稿件还需要磨一磨。若是挖到篮儿里就是菜,就会显得浅薄,没有“嚼头”,还会成了“大衣料子只缝了件马甲”的结果。有时,就像钓鱼人做的那样:发现有鱼,先养一养,静观浮子,选准时机,再起竿拉网。
例如:2006年5月份笔者写一篇题为《打劫油田八名女采油工案告破》的稿子在《吉林石油报》三版刊登后,又被《长春晚报》刊登。记者在写这篇稿件之前就已经知道采油女工遭打劫的事了,但是为什么没有急于写稿子呢?一是稿子发表后影响公安人员破案;二是新闻
一只盛干红的玻璃瓶,瓶口盖有软木塞子。你想喝干红,用手起塞子,起不开,用东西撬,撬不开。怎么办?很简单,用力往下一按,干脆把塞子按进瓶子里,一样能喝到干红。这就叫“软塞思路”,也就是逆向思维。新闻采访很需要“软塞思路”。
在采访中,大家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个方向不行,马上要掉转枪口,从另一个方向想一想,千万不能一
例如:2007年6月份在《吉林石油报》四版油城万象栏目中刊登的题目为《没有亲情有真情》的通讯。在接到这件事的线年已经刊登过,怎么写呢?不能与别的媒体重复报道,后来,经过记者深入采访,记者发现一个新的线索,就是吉林油田物业公司退休职工石艳华女士和油田测井小学退休教师宣照莹无私照顾患有青光眼的孙淑文女士,事迹很感人,于是,记者回避《松原晨讯》那种求助的新闻写法,写成了赞美社会新风的感人通讯。发表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其角度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开元体育,择其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例如:1998年3月31日《吉林石油报》第二版刊登的《“金四嫂”闯市场》的报道就是选准了企业职工家属“
以小见大,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法,也是社会新闻的一种特色。它属于典型报道的一种,但在典型报道中,它的报道口子更小,角度更独特。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择,善于
例如:2007年6月7日《中国石油报》一版刊登的题为《百鸟争鸣莫莫格》的通讯,就是一篇以小见大的稿件。写的是吉林油田所在的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里,虽然油井林立,但百鸟争鸣,从这一自然景观看到了英台采油厂注重绿色环保,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百鸟争鸣这一小事看绿色环保成果,可谓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稿件。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视剧很注重人情味,以赚取观众的眼泪。这就给我们新闻工作者以启示。新闻的重要任务是传播信息,但也要牢牢记住,不能将人情味拒之门外;新闻用语应当精炼,但不能将人情味当水分一样全部挤干。有位新闻行家把在新闻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称之为“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是很有道
例如:3月28日北京10号地铁发生坍塌事故, 3月29日《京华时报》四版的报道在细节上处理的就比较好:救援人员在事发地南侧的北京市工商局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救援方案……“只要决定开挖,立即先关闭阀门,防止管道漏水影响营救”,并进披露进一步信息“据了解,在营救开始后,抢修人员关闭了事发地附近的3个水闸”,而后,才顺带交待“此次关闭水闸并未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毕竟,市政基础供给也很重要。《京华时报》还交待事发地点周围居民的反应:“与事发地相邻的海淀南路12号楼居民称,楼内共有43户,其中有19家原住户和24家租房户。他们表示,如果开始挖掘,他们随时等候救援指挥中心的安排”,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使报道在关注被困工人安危的同时充满了人情味。
采写新闻作品,尤其是通讯类作品,如何挖掘、把握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一篇通讯成功与否,就看你掌握有多少细节,其中又有多少精彩的细节,在写作中,你又是如何安排、穿插这些细节,在你的笔下,这些细节是否生动形象,保持了生活的原味。
关重要的。可以说,一篇通讯成功与否,就看你掌握有多少细节,其中又有多少精彩的细节,在写作中,你又是如何安排、穿插这些细节,在你的笔下,这些细节是否生动形象,保持了生活的原味。
例如:《县委的榜样》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而来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家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党员是人民的儿子,当群众困难的时候,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一些读者曾经给作者写信说,当他们读到短短几行字,情不自禁地像那个老大爷一样,眼里也噙着热泪。这是记者挖掘的成功细节,没有这个细节就感动不了读者,可见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多么的重要开元体育。
总之,要想采写好企业社会新闻,就要在发现线索、采访新闻素材,精心写好新闻上下功夫,发挥社会新闻的社会功能,起到弘扬正气,鞭挞胁恶之目的,寓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采写出更多更好的、读者喜闻乐见的企业社会新闻。
来自吉林油田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喜欢摄影写作,善于挖掘新闻素材,传播正能量。善于发现文学人才,推荐人才。